0

比特币 卫星【汇总20篇】

浏览

5009

文章

310

篇1:卫星简笔画的画法,你知道吗,赶快学起来

全文共 109 字

+ 加入清单

先画一个斜着的圆柱体

然后在“圆柱体”上补充几条线

再在大圆柱上画个小圆柱

接下来在圆柱上画一条类似吸管的图形,加上小圆圈

在下面画上底部

继续画卫星,斜斜的长方形

继续补充卫星上的太阳能板

再给卫星补充另一边的太阳能板

最后涂上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太阳系第一大卫星家族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第一大卫星家族

土星的卫星共有 23 个, 是太阳系当之无愧的卫星大家族。

在 20 世纪 70 年代, 能在地面上发现的卫星都已找到了, 那时

候 , 土星有 10 颗卫星, 还排在木星的后面( 木星当时发现 12 颗卫星) 。短短 20 多年, 卫星的数目翻了 1 倍多, 这是为什么呢 ?

70 年代以来, 太阳系探索已经进入新纪元———派遣宇宙飞船

进行近距离考察, 甚至登陆行星。我们对各大行星的认识翻开新的一页, 各个行星, 也展露真颜, 各自卫星的数目一再改写。迄今为止, 木星以 23 颗卫星之势一跃而起, 荣登太阳系第一大卫星家族的宝座。

有趣的是, 23 颗形形色色的卫星, 并不是每颗星都有资格拥有专用轨道的。土卫四和土卫十二共用一条轨道, 土卫十和土卫十一都也同处一个轨道, 而土卫三、土卫十六、土卫十七则三星共行在一条轨道上。土星卫星和光环也很有“缘”, 土卫十三和土卫十四就分居光环的里侧和外侧, 把光环夹在中间, 它们像牧羊人保护羊群一样, 由此得到一个动听名字“牧羊人卫星”。

3 .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国产商用卫星上架”上热搜 网购卫星空间广阔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这项商品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毕竟这是一件“新鲜事”。商用卫星的制造、运营和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如何平衡成本与服务质量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产商用卫星上架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商用卫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和稳定的商用卫星服务。

商用卫星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通信、广播、气象、物流等领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增强品牌和竞争力等目标,因此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国产商用卫星的上架,不仅代表了中国在卫星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更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商用卫星服务,为国内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支撑。

卫星的制造和设计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以及高昂的资金投入。卫星的维护和运营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设备,以确保卫星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这些都需要庞大的投资和耗费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成本将会转嫁给用户。如果网购卫星空间成本太高,将会限制其使用范围和市场规模,因此如何平衡成本和服务质量是商用卫星上架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用卫星的服务需要满足高可靠性、高带宽和实时性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与当前国内卫星的技术水平和现有的规模并不完全匹配。商用卫星上架后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商用卫星服务涉及到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和私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在提供服务时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否则将可能面临被罚款、被查封和被撤销营业许可等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是什么一号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是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正研制天文探测卫星 中国版哈勃后年升空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千龙网讯 记者11日从中科院获悉,中国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首个天文探测卫星,预计2005年左右升空,伴随卫星升空的是有中国“哈勃”之称的我国第一台空间太阳望远镜。

卫星和空间太阳望远镜是一体的, 由卫星把望远镜送入太空,并共同运转进行天文观测。中科院天文观测中心1992年即开始太阳望远镜先期技术研究,相继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并于2000年完成了关键系统与部件的样机研制;2000年7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组建了空间太阳望远镜项目总体组,完成了各系统研制规范编写及卫星总体方案的设计。目前,两大空间科研单位正在联合进行空间太阳望远镜的研制。这台空间太阳望远镜有中国“哈勃”之称,为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热光学望远镜,口径为一米,总重两吨,运行寿命3年。

据中科院的专家介绍,空间太阳望远镜高悬于大气层之上,可以摆脱大气层的干扰,能够全天候工作,及时把观测数据传回地面,以随时掌握太阳的一举一动,为空间环境研究、地球环境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gps卫星定位器怎么用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疼爱自家的孩子。为了预防孩子走失,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了gps卫星定位器。那么gps卫星定位器怎么用呢?下面和了解下吧。

使用前检测设备型号是否正确,配件是否齐全。参考经销商的意见。(装卡前请先关机)。定位器需要开通GPRS功能和来电显示功能。在手机端安装APP客户端,客户端详情可询问你的经销商。

一些人问:儿童定位器存在哪些问题?

儿童定位器存在辐射问题。很多家长都担心儿童定位器辐射过大而影响宝宝的健康,其实这不用过于担心。儿童定位器主要是由定位模块和GSM通信模块组成。定位模块是个接收信号设备,是不会发出辐射信号的。GSM通信模块实际上是个2G手机模块,会进行信号的收发,是会向外辐射信号的,但辐射量和一款手机相当,一般不会超过国家标准,更不可能会出现超过手机千倍的情况,所以儿童定位手表其实是和手机一样的安全。

研究证明,在待机状态下,儿童定位手表的功率为-30dBm;处于工作状态时,发射信号最高能达到-10dBm。一般来说,我们手机通话时发射功率是在20dBm以上的,2G手机则能达到33dBm。差10个dBm就是差10倍,差20个就是差100倍,差30个就是1000倍。所以,儿童定位手表的发射功率还是很低的。在正常待机状态下,儿童手表的天线是不会主动发出辐射的,只有接受到手机基站转达的父母查询定位、发语音、控制手表、打电话的需求,或者找不到基站信号的时候等等,它才会进入耗电的工作模式。而进行定位、把定位信息传递给基站,或者发送语音、打电话等等,与手机工作模式接近。

为了孩子安全,建议大家撑握些儿童出行安全小知识,更多相关儿童安全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卫星返回地球之路

全文共 204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卫星的不同用途,有的卫星在轨道上飞行一段时间后,需要返回地球,如照像侦察卫星、生物实验卫星等,它们在太空中观察到照片、数据、实验结果等,只有返回地球才能便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但是,要把送上太空的卫星再返回地球上来,又谈何容易!因此,返回技术是人类征服太空的一项重要本领,它在空间应用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迄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中国掌握了这种技术,这些国家的航天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相继解决了太空飞行的这一难题。

50  年代未,美、苏突破卫星发射技术后,就开始探索卫星返回技术。1960

年  8 月美国“发现者”号卫星的返回舱从轨道上返回地面,首次回收成功。同年同月,前苏联发射载有两只小狗的“伴侣 5”号生物卫星,在绕地球飞行 18 圈后返回地球。卫星返回技术逐步成熟。这些返回式卫星的种类虽然不多,但在空间活动中却占有较大比重和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后来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卫星返回过程,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第一、卫星脱离运行轨道,进行制动飞行,要求制动火箭准确点火,使返回舱保持规定状态;第二、卫星在大气层外自由下降,在 100 公里左右的高度开始进入大气层,精确控制下降起始点的位置、高度、速度和方向;第三、卫星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急剧减速,同空气剧烈摩擦产生极高的热量,返回舱表面的最高温度可升高到摄氏 1 千度以上,因此要避免由于产生高温而烧毁;第四、卫星返回舱下降到 15 公里以下高度,用降落伞减速,在海上或陆地安全降落。这个包含了四个阶段的全过程表明,卫星要安全返回地面,星上必须装有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制动发动机、回收系统和返回防热系统。

美国和前苏联首先解决了卫星返回地面的技术难题。美国从 1959 年 2 月发射“发现者”号系列实验型侦察卫星,经过 12 次连续试验回收失败之后,才于 1960 年 8 月首次回收到“发现者”卫星的返回舱。前苏联于 1960 年 5 月发射“伴侣 4”号卫星,由于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而回收失败,同

年 8 月发射载有两只小狗的“伴侣 5”号卫星回收获得成功。

中国在卫星返回技术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于 29 日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今 17 年,中国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 13 颗卫星,全部按照预定计划在中国腹地预定地区安全着陆,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在世界航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国研制返回式卫星始于 1966 年,经过近 10 年奋战,1975 年研制成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 3 天,取得了预定的遥感试验资料。由于设计上的原因,卫星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返回舱的裙部、部分电缆和仪器被烧坏,落点偏差较大,但它毕竟回到了大地的怀抱,回收成功。一年之后, 1976 年 12 月 7 日,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升空,当绕地球飞行到第 47 圈时,地面遥控站发出姿态调整指令,返回舱和仪器舱顺利解锁分离,制动火箭点火,返回舱按预定轨道踏上返回地面的旅途。再入大气层后,控制器依次发出弹射引导罩、减速伞分离、打开主伞等信号,最后在四川境内预定落区回收。

那一天,一个卫星返回舱自天而降,落在山坡上一块菜地里。人们发现后惊奇不已,蜂扔而至,竞相围观这个天外来客。然后一架直升飞机紧跟而来,回收区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将完好无损的返回舱安全运走。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王希季说:“中国返回式卫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果没有这个把握,谁也不敢采取陆上回收的办法,因为卫星在脱离轨道时的再入速度和再入角度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稍有控制不当,卫星就可能掉进别国领土。”中国科技人员在设计时提出了严格的可靠性指标,要求元器件的失效率控制在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水平,因为一颗螺钉或一根导线的失效,都会使整颗卫星毁于一旦。星上设备必须保证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综合测试时,发生控制卫星姿态的水平陀螺仪精度突然下降,但在短时间又立即复原。参试人员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精神,不放过这个疑点,不留下任何隐患,细心检查,测出是一根导线松动,与陀螺外环上的一个配重块相撞,从而迅速采取措施,排除了这个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隐忧。此外,星上降落伞技术是卫星回收的关键之一,因为卫星降到离地面 10 至 20 公里的低空时,速度在每秒

200    米左右,相当于普通民航飞机的飞行速度,卫星若按这样的速度撞击地面,势必摔得粉身碎骨。科研人员花了 4 年时间,分别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了

50  多次高空、中空、低空开伞降落实验,经过不断改进,掌握了降落伞规律,大大提高了卫星的安全可靠性,达到了返回舱落地完好无损的理想状态。

卫星回收,技术复杂,困难很多,而中国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就充分表明,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完全能够攀登航天技术的高峰。

5、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土星环里也有卫星,而且还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卡西尼号飞船已经坠毁,美国宇航局仍然可以用这些数据来解释为什么土星卫星有奇怪的形状不同颜色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些卫星可能是在土星环中形成的,并从环状冰火山脉或环中神秘的红色物质中获得了相关的颜色。

土星不仅有美丽的光环,还有60多个卫星。其中六个与土星巨大的主环相连。由于与土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它被塑造成不同的形状,其组成也受到影响。

与环相连的卫星有一些奇怪的特征。例如,名为潘和阿特拉斯的卫星看起来像飞碟。这些卫星的颜色与离它们最近的环的颜色不同,所以天文学家开始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研究人员说,环和这些卫星之间的关系表明,环和卫星的起源及其继续存在是相互关联的。先前的研究认为,要么行星环中的物质浓缩形成这些卫星,要么卫星的解体形成了这些环。

为了揭示环中这些卫星的奥秘,科学家们让卡西尼号探测器在坠毁前与其中五颗进行了短程接触,即潘、、阿特拉斯、潘多拉和。利用卡西尼号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卫星的形状、组成、结构和环境。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天文学家邦妮·布拉提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说:“这项任务不是最初计划的。卡西尼号最初的任务是去土星,它的行星环和磁气圈,但是我们发现它正在慢慢接近土星的卫星,所以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科学家发现,这些环状卫星的出现取决于它们与环的相对位置,其中潘是最接近和最红的卫星。厄庇墨透斯是最远最蓝的。研究人员表示,这颗卫星的出现取决于两个相互竞争的因素:一个是主环中红色物质(可能是铁和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污染,另一个是土卫二火山爆发柱带来的冰粒和水蒸气。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卫星的密度相对较低,这表明这些卫星起源于环并形成致密的核心。有时,他们中的大多数碰巧聚集在赤道,这可能是为什么潘和阿特拉斯是飞碟。

“环和卫星实际上是一回事:小粒子形成环,环中的卫星也是粒子,但它们的大小相对较大。布鲁蒂说:“卫星将继续积累小粒子,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卫星赤道周围会有奇怪的裙状特征。

由福克斯新闻编辑的蝌蚪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庭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卫星“黑锅”引雷入室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在天津市许多中高档小区里,居民楼的窗外或楼顶密密麻麻地装着大小不等的“锅”,个别小区的安装率甚至超过60%。按照国家规定,这些“黑锅”属于违规安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家庭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卫星“黑锅”引雷入室

私接装置成“引雷针”

8月11日凌晨,一声炸雷将很多梦中人惊醒。家住天津市南开区某公寓顶层的一户居民听见雷声后,本想开灯看个究竟,却发现吊灯不亮了。随后,感觉异样的主人又发现所有家用电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此时,一个念头从他脑海中闪过:“我们家遭雷击了。”

天津市防雷中心专业人士现场勘查后得出结论,雷击的罪魁祸首是装在房顶上的卫星电视天线。遭雷击住户的“锅”不仅位置选得“好”,而且缠在避雷带上的天线还为雷电提供了导线。一旦遭遇雷电天气,没有任何避雷设施的卫星电视天线就会因其高于避雷带率先“引雷”,并通过导线直接将雷电引进室内。

据该市防雷中心主任阎春林介绍,目前该市很多小区的居民楼顶上都装有卫星电视天线等装置,绝大多数没有通过防雷部门检测。在雷电天气,这些私接的装置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成了“引雷针”,随时有可能引来灾难。卫星电视天线被雷电击中后,不仅会使装置损坏,而且还会将雷电引入家中,导致电器被毁,造成事故。

装“黑锅”影响楼体安全

除了有引来雷击的危险外,安装“黑锅”对楼体安全也有影响。天津市住宅集团建筑专家说,卫星“锅”对角度要求非常高,基座必须非常稳定、结实,基座越重、越大,效果越好。正规的卫星电视天线都要在建筑设计阶段预留基座,基座的承载力、基座在建筑顶层的位置都要进行科学设计,对基座及楼板的承载能力要求很高。

目前许多小区居民私自安装的卫星电视天线,都是使用涨管螺丝随便固定在楼顶,虽然“锅”的直径都在2米以下,但如果涨管螺丝打在楼顶,势必破坏楼顶防水保温层的结构,可能导致雨季屋顶漏雨。在风力较大的季节,如果涨管螺丝安装不牢,“锅”还会对楼下的居民造成安全隐患。如果使用大量重物压住卫星电视天线,势必会增加楼板受力,特别是一个楼顶安装十几个卫星“锅”,大大增加了楼顶承重力,对楼体的整体安全构成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资源卫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和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于是就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1972 年 7 月 25 日,美国发射了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来改名为陆地卫星Ⅰ号,由雨云气象卫星改进而来。它能够重复观测海洋与陆地各种资源,每隔 18 天送回一套全球图象数据。1975 年、1978 年,美国相继发射了陆地卫星Ⅱ号、Ⅲ号地球资源卫星。这种卫星广泛应用于地质、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中,并取得很大的收获。

目前,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地球资源的情况,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现在,美国有“陆地卫星”;俄罗斯有“地球资源卫星”;法国有“斯波特”;印度有遥感卫星“IRS—A”;日本有“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加拿大有“雷达卫星”;欧洲也有“遥感卫星”。中国和巴西 1988 年合作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该卫星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和无线电传送信息。该卫星能每天飞经我国三次,一侧装有三块太阳电池组成的太阳帆板。我国用它能够遥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测量全国耕地面积、进行农作物估产并监测自然、人为灾害等。它为我国的资源普查和勘测提供了新的现代化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全文共 5028 字

+ 加入清单

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金塔同走一条路,同饮一河水,同居一块热土,同顶一片蓝天。

在金塔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这座新型城市的中央广场上,由江泽民题写的“东风航天城”五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就是誉满中外的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代表我国航天技术先进水平的一个高科技航天试验和发射基地。这里不仅有神圣肃穆的气氛,宁静整洁的小区,宽敞平坦的街道,高大挺拔的胡杨,威武矫健的步伐,雄壮响亮的歌。而是有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卫星综合试验基地。那拔地而起、破云钻天的东方红卫星和神舟飞船发射场,那神秘而神圣的指挥控制中心和测试中心,那威振四方、惊天动地的导弹试验基地以及边防、武警、森警、雷达等诸多兵种,那庄严肃穆、浩气英风革命烈士陵园,那象征着航天人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东风标志——“银荷之光”,无不告诉人们,这里聚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研究并通过了发展我国的原子弹事业、制造-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又-远瞩地发出了“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随后,由总参部、总后勤部、各兵种领导及苏联专家组成的勘察队,分别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拉网般的进行勘察选址。经过慎重地分析和比较,于是把综合实验基地的场址,正式确定在金塔与额济纳旗之间的那片亘古荒原。那一带,北临辽阔的居延盆地,东接浩瀚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西枕连绵的马鬃山脉,南靠富庶的金塔绿洲。滚滚而来的弱水,从中穿过。两岸地势平坦,地质坚硬,远离居民区,人烟稀少,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也还可以。同时,距酒泉、金塔不远,物产丰富,足可满足后勤需求,是最佳的卫星发射场地。因而,这片当年的不毛之地,被共和国选定为当飞天圣地,担负起了“通天大道”的历史重任,成为声震四海的“航天城”。

紧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带着战场的硝烟,秘密撤离朝鲜回国,和来自全国各地区、全军各兵种的近十万建设大军一起,悄然进入金塔之北的大漠腹地,拉开了大规模的基地工程建设帷幕。为确保与北京总部长途通信的秘密,基地的通讯代号定为东风。后来,基地也正式启用了“东风”这一名称——这就是人们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称为“东风基地”的缘由。当时,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在而后的40多年之中,基地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竖起一座又一座里程碑。1960年以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程导弹、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在这里发射成功。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从这里升空。1980年5月,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飞向预定的太平洋海域。1981年9月,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向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次为外国提供搭载业务的卫星,也是从这里发射的。中国发射的全部卫星中,有33颗是这里发射的,其中有17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居世界前列。

1992年,党中央体-远瞩地决策,实施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由此铺开了中国载人进军太空的宏伟蓝图。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整个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我国幅员辽阔,但载人飞船的基地为什么选在甘肃金塔,据有关专家说,我国选择载人飞船的基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选的地点有4个:金塔、西昌、太原、海南。但发射场的选定有个先决的条件,要牵扯到着陆场、火箭残骸落区、逃逸救生落区等问题,要求发射场要尽量开阔,周围居民要少,落点也要选择人烟稀少、地域开阔、平坦的地区。同时,北方的天气情况容易预测,而南方天气局部性的变化比较快,发射的最佳时机很难把握,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金塔最符合这个条件,所以选择金塔为载人飞船的基地。

经历了11年的刻苦攻关,在4次无人飞行试验的基础上,中国人终于圆梦九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载人飞往太空,杨利伟也是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两年后,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乘坐“神舟六号”在太空遨游了5天后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载人航天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尾之作。2008年金秋时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从这里飞向茫茫宇宙,成为中国人“太空漫游”之旅的起点,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都沸腾了。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分别成为“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员”。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

从航天飞船到载人航天,这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据国外媒体报道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太空大国,2005年真正确定了航天大国地位。中国还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表明她的载人航天技术可与美俄媲美。中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与其它航天大国平起平坐。人们相信,随着“神六”的成功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会创造中国航天发展史上越来越多的奇迹和辉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简称“三大精神”,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航天文化。

1997年起,航天城开始有条件地对国内游客开放,从此揭开了它神密的面纱。目前,对国内游客开放的景点有:神舟飞船发射场、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基地历史展览馆、圆梦苑、革命烈士陵园、东风水库、沙漠胡杨林等。

神舟飞船发射场又称921工程发射阵地,该工程是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立项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基础上建成的。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新建了具有两个测试工位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发射塔架、指挥控制中心、加注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基础发射设施。测试厂房是一座相当于38层楼高、中间没有任何楼板拉通的巨型建筑,堪称中国乃至亚洲建筑史上的奇迹。发射塔上设置有与运载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相对应的逃逸救生滑道装置,能够保证航天员在事故状态下紧急撤离。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场,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飞船,“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称2号卫星发射阵地,始建于1966年。1970年4月24日21点36分,上千名专家历时3年研制成功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推动下,徐徐升上太空。10分钟后,重达172公斤的卫星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音乐通过无线电波在太空回响。“东方红”的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空间飞行器研制、航天基本数据建设、观测跟踪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步入太空时代,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新闻之首。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是“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全程试验、“东风四号”导弹初期试验和“东风号”洲际导弹飞行试验的发射场,同时,也曾是卫星飞行实验发射场地。

东风场史展览馆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占地500多平方米。展览馆内陈列着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导工作、视察基地的史料等,此外还收录了各类火箭卫星的珍贵图片、火箭发射回的残骸、各种火箭、卫星模型及光电模拟发射现场等,系统地再现了各个时期的情况、历次发射的记录和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的辉煌业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课堂。前厅设有航天城全貌微缩景观,航天飞机模拟发射演示台。正中是一幅《中国飞天》长卷,长17,5米,高2,8米,整幅画由74张照片组成。这幅画中的远山、沙石、戈壁象征航天人所处的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骆驼、胡杨、红柳、骆驼刺表示了航天人扎根戈壁、,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蓝天、白云喻示广阑的发展前景。东风场史展览馆记录了东风基地从建诗广阔的发展前景。东风场史展览馆记录了东风基地从建设至今艰苦创业的历史和辉煌业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用五个“最”字来概况:一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组建于1958年初,是我国第一支航天发射部队;二是任务最重,40多年来,承担我国所有地地导弹,绝大多数战略导弹总共1000余枚导弹火箭的试验任务,承担了大角度中程轨道卫星和“神舟”宇宙飞船的试验和载人发射任务,发射频度之密集在各发射单位中是绝无仅有的;三是技术最先进,发射技术达到世先进水平;四是贡献最大,基地创建至今共为中国创造了“十个第一”;五是环境最苦,部队大部分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发射场就在戈壁滩上,风沙干旱,远离城镇,荒凉寂寞,非常人所能忍受。“东风场史展览馆”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光荣历史和辉煌业绩的一个缩影,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圆梦苑是专门为航天员进驻发射场设计建设的。圆梦苑的核心建筑是问天阁,是发射前航天员们的住所和活动场所。“问天阁”取自宋朝苏东坡《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意寓航天人探索太空的勇气和追求。是圆梦苑大厅,可以看到《飞天》和《九色鹿》两幅莫高窟壁画摹本,有敦煌著名画家王亚玲临摹。众所周知,敦煌是中国古代“飞天”的故乡,莫窟壁画中描绘的飞天形象,寄托了中国人民飞向太空的梦想。如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使梦想变成现实。圆梦苑大厅中央的一段仿长城式样筑起的楼梯,别具一格,它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中华民族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穿过走廊,就来到了问天阁。阁中有医监、医保室,是航天员出征前检查身体和清肠的地方。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0号区东北4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被祢“9号半”。1988年重新规划整修,四周建起围墙。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园名是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园内建立了象征国防、科技、战士扎根戈壁,志在航天事业的纪念牌,聂荣臻元帅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碑名。陵园占地约3.1万平方米。园内安葬着20基地、工程兵7169部队、空二基地等单位的600多名官兵、职工、家属的遗体或骨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基地光荣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清明节,基地的广大指战员和各界群众到这里扫墓,凭吊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陵园正前方位置是聂荣臻的陵墓。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镏金大字“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镶嵌在黑色的大理石墓碑正面。背面的碑文有著名书法家厉国香用楷体书写,共1152字,它概括记述并高度评价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碑前面的玻璃罩里,安放着聂荣臻元帅的骨灰。汉白玉石盘上雕刻着93朵盛开的玫瑰,象征聂荣臻元帅93载辉煌的人生。

东风水库原名为“五一水库”,始建于1960年4月,1962年投入使用。水库位于东风场区西南约7公里处,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大坝长1796米,库容1800万立方米,主要水利设施有黑河引水枢纽、2,8公里的引水渠遭和7公里长的灌溉渠。东风水库是基地官兵为了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确保基地生态平衡而建造的,它是荒漠戈壁中一处独特的景观。1995年6月,由水利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国防枓上委共同筹措资金,对水库进行了加固改建,主要对水库大坝作加固防渗处理,改建放水洞,增设渠道的进水闸、汇冲闸、溢流闸及挡水沙坝,工程挖填土石方26万立方米,总投资2632万元,于1996年8月顺利竣工,改变了水库淤积、设施老化、渠道引水困难和大坝渗漏严重的状况。

景点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S315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遥感33号卫星失利:残骸坠落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称,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了遥感33号卫星,不幸遭遇失败。

据报道,火箭发射后第一级和第二级飞行正常,但第三级不正常。

根据对测量数据的监测和判断,火箭的第三级和卫星的碎片都已落下,卫星发射失败。

目前,故障排除和相关处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嫦娥三号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于1999年3月研制,于2006年4月27日首次发射,并于2007年4月正式命名为嫦娥四号。

该火箭基于长征4B运载火箭。第三级常规推进剂发动机采用二次起动技术,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它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65吨,用于发射900公里高的极轨。

2013年7月20日7: 00,嫦娥三号火箭通过“一箭三星”成功将试验7、创新3和实践15送入预定轨道。

2015年11月27日凌晨5点左右,常思兵成功发射了遥感卫星29号,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国土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等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叫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日本卫星在太空中突发故障 联系中断原因尚不明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据法国《宇航防务》报道,日本国家空间机构日前宣布,一颗正在太空中工作的日本地球资源观测卫星,同时也是同类当中最大的,突然同地面站失去了联系。到25日为止,日本空间机构尚不能确定其故障原因

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在一份声明中称,“在(24日)8时55分前后,卫星同地面站联系中断,向地面发送的遥感数据也同时停止。”据报道,这颗故障卫星代号为ADEOS-2,去年12

月由日本自行研制的H-2A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日本发射的第二颗卫星,耗资700亿日元折合6.36亿美元 研发,用以替代1996年发射升空的ADEOS-1号卫星。

据称,ADEOS-2号卫星上装有美国和法国研制的遥感探测装置,能够收集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数据。据称,其设计使用年限为3年,将以距离地面800公里的高度跨越地球两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中国即将发射的量子卫星,知道这些就够了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是量子力学应用的两个主要方向。为什么美国不参与量子卫星并让中国带头?因为美国的重心一直在量子计算上。

除了象征意义,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一颗卫星,然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卫星,由点组成一个网络。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形成后,我们几乎可以在地面的任何两个地方进行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近年来发展迅速,似乎已经突破了瓶颈。

普通人认为量子通信还很遥远,但事实上从原理到技术量子通信基本上没有障碍。近年来的重要进展是量子通信距离不断刷新,量子通信终于可以走出实验室。因此,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剑伟教授立即开始为量子通信卫星的计划做准备。

在国庆60周年之际,量子通信被用于通信。地铁量子通信网络也是在合肥首次建成。因此,在原则、技术和资金方面,量子通信的障碍几乎已经被清除。

对于量子卫星通信,不太乐观的地方是:

量子通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保密。因此,根据潘剑伟教授小组的一位同学所说,量子通信目前还不太可能进入公共生活。政府根本没有推广量子通信的动机。此外,量子通信比量子计算重要得多,量子计算主要是在美国研发的,原因如下:

目前,为了运行一些量子算法,我们只能在实验室中构建特定的量子计算结构。此外,这种结构通常是耗时、劳动密集型和昂贵的。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计算机可以运行各种程序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建造一台能够实现各种量子算法的计算机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现在能建造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我们就能在上面运行各种量子算法。

1.此时,从行业顶尖公司如谷歌开始,几乎所有经典算法都将被相应的量子算法所取代。

量子算法在处理许多任务方面比经典算法有了很大的改进。量子计算机只有在处理某些操作时才有优势,但是这些操作是如此的基本,以至于它们无处不在。例如,几乎在希尔伯特空间的任何地方,只要遇到它,基本上都有相应的量子算法。所以事实上,量子计算机可以用于许多类型的任务。所有大公司都不会也不会错过这项技术。

2.一些经典算法无法完成的任务,但量子算法可以轻松完成。

例如,使用量子算法的谷歌可以在不“知道”你的问题的情况下给出搜索结果。你的搜索记录将被完全保密,即使谷歌不知道。这是由于量子非克隆的原理。有许多违反直觉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因为量子力学本质上与人类直觉相反。

3.计算能力的巨大增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可能性=...?

此时不要吝啬你的想象力。想想20年前机器学习的孤独和现在的繁荣。二十年前,机器学习在工业中很难找到使用价值,因为计算能力太差了。在过去的20年里,在计算机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机器学习变得强大了许多倍。想想看,如果我们获得比现在强大得多的计算能力,一个强大的具有超越我们想象的量子任务处理能力的人工智能就在眼前吗?当每个家庭都有一台量子计算机时,互联网将演变成什么?

总之,商业量子计算机将成为未来技术的引擎。

正如蒸汽机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一样,量子计算机带来的计算能力的突破也有类似的意义。它是人类跨越7纳米鸿沟的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盘点实践二十号卫星上的“黑科技”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7日,随着长征五号姚三运载火箭的升空,普拉西斯20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Praxis-20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研制的技术试验卫星。该卫星将全面验证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关键技术。

Praxis-20卫星是在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上研制的实验卫星,它不仅是目前中国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发射重量最重的卫星,而且在研制过程中采用的众多“黑色技术”赋予了它真正的技能,能够满足未来20年大容量卫星的应用要求。

黑色技术一:中国最大开发面积和最大跨度的太阳能翼

许多人把太阳翼比作卫星的“翼”,但它的功能不是飞行,而是为卫星提供能量。

Praxis 20是一颗巨大的卫星。它的“翅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最长、最复杂的太阳能翅膀。它的两翼比波音737的跨度宽10米。虽然这些“翅膀”很大,但它们像燕子一样轻。

太阳能翼面积的大幅增加将带来超强电流的稳定供应,从而使普拉西斯20号卫星始终拥有足够的体力为更多的小伙伴提供广播电视服务和移动通信服务。

黑色科技二:“小关节”力量和“大心脏”品质

实际上,尽管第20颗卫星的巨大太阳翼不能像机翼一样上下摆动,但它可以低速旋转,以确保它始终面向太阳,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但是驱动太阳翼旋转的是一个“小关节”——太阳翼驱动机构。

虽然太阳能翼驱动机构体积小,但它是一个“大力士”,耐寒、耐热、耐冲击。它可以轻松承受巨大的太阳翼膨胀带来的冲击载荷,并带动100公斤的质量旋转。

实际上,卫星20巨大的太阳翼可以提供超强的电流。这些电流怎么可能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而且还流向卫星的每个角落,以维持其健康运行?为此,研究人员给这颗卫星配备了“大心脏”——中国最大的功率控制器。

与第一代功率控制器相比,当功率增加3倍以上,功率密度增加2.5倍时,重量仅增加40%。

黑色技术三:建立天地之间的信息传输高速公路

随着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增加,用户对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第五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甚高吞吐量通信有效载荷由实用的20号卫星运载,包括Q/V波段有效载荷、宽带灵活转发器等。

提高卫星通信能力主要手段是增加可用频带的带宽。如果把地球静止轨道比作太空中的高速公路,那么这条高速公路是所有太空高速公路中最拥挤的。使用Q/V频段相当于拓宽公路4-5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实践20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李冯说。

黑色科技四:来自梦想的激光高速通信可能会到来

激光通信是天基信息网络的骨干节点,也是导航卫星网络运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它一直是空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实用卫星20装备有由第五研究院开发的激光终端。它将实现在轨卫星对地通信。通过双通道信号传输,可实现10 g左右的通信容量。与传统微波通信相比,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与目前在轨使用的单系统激光终端相比,Praxis-20搭载了三系统激光终端,并将进行长期的星地通信验证,为不同系统激光终端的后续开发积累了大量在轨数据,为这一“黑色技术”在未来航天器如空间站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黑色技术5:“混合推进”使卫星飞行更加稳定和准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人在购买汽车时喜欢购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它具有汽油发动机和电池发动机的双重优势。这正是实用的20号卫星使用的混合推进系统。混合推进由化学推进和电力推进提供,相当于卫星中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化学推进力大,效率低,适用于快速变轨和卫星姿态调整,可以尽快将卫星送入既定的工作轨道。电推力小,但推力精度高,效率高,适合在轨长期精确轨道调整。Praxis-20卫星的化学推进系统采用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如平板油箱、超声波流量计、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和热容量法,实现对燃料的精确测量和管理,确保不浪费推进剂。

黑色技术6:“冷却工件”——可扩展散热器

实际上,卫星20的尺寸、体积、重量、功耗都很大,并且产生大量热量。如果它不能及时散热,它可能会“生气”,导致各种设备故障,从而无法正常工作。我该怎么办?研究人员准备了一种“冷却人工制品”——一种基于单相流体回路的可膨胀散热器。

专家说,当“胖五”发射时,这个“人工制品”被紧紧地折叠在卫星的内壁上。一旦卫星准确进入轨道,它将自动解锁并向外展开。“从视觉上来说,这个特殊的窗口相当于一颗卫星的舌头,就像狗在热的时候吐舌头一样。”

第20颗卫星搭载飞行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伪像”能够有效解决航天器功耗增加和散热面积不足的矛盾,为中国未来万瓦卫星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看 点 享有“功勋塔”之称的老3号发射工位已功成身退。老3号发射工位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揭开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序幕;于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国外商务卫星,第一次敲开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门,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三个第一。 介 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于70年代初,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具有大功能发射航天器基地能力的新型卫星发射基地,位于西昌市西北约60公里处的秀山丽水间。 发射场区的两个发射工位(即誉为“亚洲第一塔”的2号发射工位和为确保我国登月计划顺利实施而新建的新3号发射工位)及技术测试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等配套设施,能担负和完成多种型号的国内外卫星发射服务。自1984年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以来,十余年间已先后用"长征三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而十余颗卫星。1988年对外开放,至今已有数十万海内外游客来到这片神奇的峡谷,了解了火箭发射的精彩过程。

提示:进入卫星基地旅游须携带身份证,严禁携带摄像器材。 交 通 位于冕宁县境内,距西昌市约65公里,距108国道、雅攀高速公路和漫水湾火车站约18公里,距青山机场约50公里。从西昌包出租车或面包车前往,车程1小时,车费200-300元。 门 票/开 放 时 间 门票:56元,主要参观2号、3号发射架,长征三号火箭实体,卫星发射及控制中心(一般通过看录像来了解发射过程)。

四川凉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卫星是通过什么传递信息的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卫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电磁波不需要任何介质都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传播时速度可达到30万千米每秒(即光速),而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减小。

相信大家都知道卫星的重要性,如今我们所使用的通讯系统全部都离不开卫星的支撑,那么卫星到底是通过什么来给我们传递信息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详细内容

1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极轨轨道。

2

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3

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4

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指文昌卫星发射中心(Wen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WSLC),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附近,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 该发射中心可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地址:

文昌市文教镇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

130元

交通指南

建议自驾前往。

自驾路线:文昌市出发途径S203、文铜大道约40分到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详解

全文共 4517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在信息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们对通信系统容量的要求也在高速增长, 而当前无线通信受到带宽和容量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对图像信息的实时传递更是无能为力。随着激光的产生,光波通信技术日益表现出适应这种通信需求的势头。卫星激光通信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都对此极其关注,并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用激光进行卫星间通信具有如下优点:开辟了全新的通信频道使调制带宽可以显著增加、能把光功率集中在非常窄的光束中、器件的尺寸、重量、功耗都明显降低、各通信链路间的电磁干扰小、保密性强并且显著减少地面基站,最少可只有一个地面站。

卫星激光通信包括深空、同步轨道、低轨道、中轨道卫星间的光通信, 有GEO (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GEO)- GEO,GEO- LEO ( low- earth orbit, LEO), LEO - LEO, LEO- 地面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包括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随着元器件发展,卫星光通信技术已基本成熟,并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多项有关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计划, 对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所涉及到的各项关键技术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最近几年卫星激光通信就将进入实用化阶段。特别是一旦实现小卫星星座之间的激光星间链路及其系统成熟, 必将更加促进其商业化发展。可以预言,卫星激光通信必将成为未来超大容量卫星通信的最主要的途径。

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系统基本组成

为了实现空间光传输与ATP(acquisiTIon tracking poinTIng)技术, 通常需要信号光与信标光。一般的卫星间光通信系统由以下4 部分组成, 其主要部件如图1 所示。

(1)光天线伺服平台

包括天线平台及伺服机构, 由计算机控制。在捕获阶段完成捕获扫描, 系统处于按预设指令工作状态, 将光束导引到粗定位接收视场, 从而完成光束捕获。在跟踪、定位阶段,根据跟踪探测器获得的误差信号, 经处理后送到伺服执行机构, 构成一个负反馈闭环系统, 完成精定位。对于运动载体上的光通信系统, 为了减小各种扰动误差影响, 还需要增加陀螺控制回路。

(2)误差检测器

包括光天线及光电探测器。光电探测器一般由捕获探测器和定位探测器两部分组成。捕获探测器完成捕获与粗跟踪, 并将接收到的光信号引导到定位探测器上, 进行精定位,最后调整收发端, 使光束对准。

(3)控制计算机

控制计算机包括中心控制处理器与输入、输出接口设备。控制计算机可以接收卫星控制指令, 控制天线伺服平台粗对准光链路的连接方向。捕获阶段可以由预定的程序控制光束扫描和捕获。在跟踪阶段, 计算机对误差信号进行计算,并实时地输出信号控制天线伺服平台的粗、精跟踪, 完成光束的对准。

(4)光学平台

收发端机的功能是探测对方发来的信标光, 确定信标光方位, 给出误差信号使ATP 系统校正接收天线的方位, 完成双方光天线的粗对准。在天线已粗对准的情况下, 探测双方发来的信号光, 并利用信号光在4 象限探测器上的坐标, 提供方位误差信号给ATP 单元完成双方天线的精对准和跟踪任务。探测对方发来的信号光, 通过放大、解调等电处理, 完成通信任务。

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是在自由空间中利用激光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光束传播过程中发散角很小, 所以光束的对准是十分困难, 尤其是作为运动卫星间的光通信, 完成收发光束的捕获、跟踪、瞄准就成为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最关键的技术。以上所谈系统只是理论分析, 对实际应用国内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关键技术

在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中要实现信号的发送接收, 以及光束的精对准, 通常都需要信标光与信号光来共同完成。信号在星间传输系统中有以下关键技术。

(1)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1)高功率光源及高码率调制技术

在激光通信系统中大多可以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或半导体泵浦的YAG 固体激光器作为信标光和信号光的光源, 工作波长为0.8- 1.5 pm 近红外波段。通常信标光的调制频率为几十赫兹至几千赫兹或几千赫兹至几十千赫兹, 以便克服背景光的干扰。

2)高灵敏度抗干扰的光接收技术

在空间光通信系统中, 接收的光信号通常都很微弱。此外, 在高背景噪声场(如太阳光、月光、星光等)的干扰情况下,又加大了光信号接收的难度。快速、精确捕获目标和接收目标信号就是光、机、电结合的精密综合技术, 也是空间激光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削弱这种影响。

① 提高接收端机的灵敏度, 最好达到nW—pW量级。

② 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统计处理, 在光信道上采用光窄带滤波器( 干涉滤光片或原子滤光器, 但由于通光频带较窄,对存在多普勒效应的光波滤光效果存在很大的缺陷) 以抑制背景杂散光的干扰, 在电信道上采用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3)精密、可靠、高增益的收发天线

为完成系统的双向互逆跟踪, 光通信系统均采用收、发合一的天线。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一般比较差, 要求天线增益要高, 另外, 为适应空间系统, 天线(包括主副镜、合束、分束滤光片等光学元件)总体结构要紧凑、轻巧、稳定可靠。

(2)光束的捕获、对准、与跟踪

1)捕获、对准过程:分别以A, B 表示需建立光链路的两个终端

① A 端机发出信标光, 然后在不确定视场范围内进行扫描。B 端在A 端扫描的同时采取跳步扫描的方式进行扫描,另一帧B 端跳一步, 凝视于另一角度。如果不确定视场不大,而B 端的接收视场等于或大于不确定视场时, 则B 端不必进行扫描, 只处于凝视等待状态。A 端信标光的光束在扫描过程中必然会落在B 端的接收视场内, 即B 端必然会接收到A 端的信标光。

② 当B 端接收到A 端的信标光后, B 端探测器输出的位置误差信号, 经处理后送给万向支架控制器, 驱动万向支架转动, 从而对准A 端。A 端收到B 端的信标光, 达到一定门限后, 扫描停止。A 端探测器(CCD)功输出位置误差信号, 经处理后送给万向支架控制器, 驱动万向支架转动, 进一步对准B端。

③ A 端和B 端进一步调整, 从而达到捕获、对准的目的。

光速的捕捉、对准与跟踪过程示意图如图2 所示:

2)目标跟踪

跟踪、瞄准系统是进行精跟踪, 其功能是在完成了目标捕获后,对目标进行瞄准和实时跟踪。通常采用4 象限红外探测仪QD 或Q- APD 高灵敏度位置传感器来实现,并有相应电子伺服控制系统。

 国内外发展状况

1、卫星激光通信发展回顾

(1)美国

美国开展空间光通信方面的研究最早, 于60 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空间光通信方面的研究计划。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早在70 年代就一直进行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工作,其它如林肯、贝尔等著名实验室也都开展了空间激光链路的研究。近几年来,空间激光链路研究已成为美国的研究热点,这将有助于改变近些年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落于欧洲甚至日本之后的局面。

(2)日本

日本是光通信技术发展很迅速的国家, 日本与80 年代中期开始空间光通信研究,主要有邮政省的通信研究室(CRL)、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高级长途通信研究所(ATR)的光学及无线电通信研究室进行这方面的工作。ETS- VI 和OICETS 计划, 是由他们提出的计划,这是两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空间光通信研究计划。ETS- VI 计划旨在进行星地之间的空间光通信实验, 且已于1995 年7 月成功地在日本的工程试验卫星ETS- VI 与地面站之间进行了星地链路的光通信实验,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进行的空间光通信实验。此举使日本一跃而居空间光通信研究领域之首位。日本和欧空局还将利用各自研制的、装于各自卫星上的空间光通信终端, 合作进行空间光通信系统的空间实验, 这进一步显示出空间领域逐步走向国际合作化的趋势。

(3)欧盟

欧洲空间局(ESA)于1977 年夏就开展了高数据率空间激光链路研究,至今欧空局在空间光通信方面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工作。ESA 先后在空间光通信研究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空间光通信各项技术的研究,现已在该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4)国内情况

不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对卫星光通信的研究都已经进入了空间实验阶段,而且很快就要发展到实用阶段。我国卫星光通信研究与美、欧、日相比起步较晚,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单位(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武汉大学近年来也参与了卫星激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 进行卫星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涉及到卫星光通信的基础技术及基本元器件的研究,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但离空间实验阶段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距离较大,但从现有国内器件及技术水平看,卫星光通信所需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这与国外开展卫星光通信研究的初期情况不同, 当时卫星光通信所需的主要元器件均不成熟,因此, 国外卫星光通信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卫星光通信所需元器件已经比较成熟,我国的卫星光通信研究只要加大投资力度,一定会很快在关键技术方面得到突破,我国卫星光通信研究从开始到进行星上搭载实验的时间也会大大短于国外所花费的时间。

2、卫星激光通信展望

近年来的商业需求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对卫星间激光链路技术要求更加迫切, 这些已经作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发展该方面技术的动力, 并正向商业应用转化。现在空间光通信系统发展的趋势主要是:

(1) 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应用正在向低轨道小卫星星座星间激光链路发展;

(2)激光星间链路用户终端向小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3)低轨道小卫星星座激光链路正进入商业化、实用化发展阶段。在空间光通信研究的前期, 主要是以中继星为应用背景。然而,随着小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国外对第二代中继星的兴趣已经下降,对小卫星星座的兴趣大大增加。空间光通信研究工作,已经开始逐渐从以中继星为主要背景转到以小卫星星座为应用背景上。可以预见研究重点将会逐渐转移到小卫星星座星间激光链路的研究上。基于此点, 对小卫星星座星间激光链路的研究工作将在空间光通信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

对卫星激光通信关键技术( 如信号收发、空间目标捕获、对准、跟踪) 的研究在美、欧、日等国已开展了近20 年, 但是前些年由于受到元器件技术的限制发展较慢。在上世纪, 进入90年代, 随着元器件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而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小卫星星座的迅猛发展, 使得对小卫星星座的星间光通信更加重视。 利用小卫星星间激光通信实现全球个人移动通信, 已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我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激光通信的研究, 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国内若干科研机构开展了大气激光通信方面的学术和实验研究。我国虽然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由于卫星光通信的元器件及技术已成熟, 同时又有国外经验借鉴, 如抓紧机会, 定会在较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因此, 我国应该尽快投入人力物力, 全面开展卫星光通信的研究工作。只有这样, 我国才能在将来的全球卫星商业通信中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